盛建南:「如果你的劇本裏沒有某個角色,求也沒用。」


哈佛大學公共行政碩士,曾在新聞局海內外單位服務十三年,之後任職中廣海外部、新聞部經理,及國民黨文工會總幹事、博新衛視副總經理等職,現任財團法人廣播 電視事業發展基金會執行長。由於精通中、英、西班牙文,去年五月二十日,他獲邀擔任總統就職大典主持人。語文能力雖是他的專長,但是,如果沒有全力以赴的 工作態度與扎實的專業能力,也很難在不同的艱困環境中,「把冷灶燒熱」。對於生涯規劃,他的原則是:一切隨緣,盡其在我
自認蠻「命苦」

 小時候,我的志願是當外交官或大使,代表國家對外交涉,我覺得這樣的工作很神氣。此外,我也想當一位有權威的電視新聞主播,不同於只是照本宣科的「播音員主播」。
 有意思的是,從我進入社會以來,我所從事的工作及經歷的職位,大部分都不是自己主動找來的。人家看我的生涯之路好像很順,我卻自認蠻「命苦」的,因為真正的「好事」絕對輪不到我。
 不過,我對年輕人還是有兩點建議:在生涯規劃時,首先是必須考慮有沒有興趣;其次是能不能勝任。有興趣,工作時就會比較投入;比較投入,當然就會有較好的表現。

不要相信任何人的英文發音

 我是西班牙語系畢業的,很多朋友認為我頗具語言天分。而我經歷的不少工作,都與語言能力有很大的關係。
 我覺得學外語就像學藝術科目一樣,要有天分。如果說我今天在語言上有什麼表現,我要感謝我初二時的英文老師鄭老師。
 鄭老師非常重視英文發音,而且告訴我們「不要相信任何人的英文發音」,一定要親自去查字典!鄭老師很嚴格,採「鐵腕政策」,經常拿板子伺候我們。「上有政策,下有對策」,同學們手上常要塗抹很厚很厚的萬金油,才能在挨打時稍減一點疼痛。  而我們的確也在板子的威脅下,甚有警惕之心,表現日益精進。我在初中時期下了點工夫,勤查字典,一本梁實秋英文字典的邊緣,都被我翻得黑黑的。
 學語文沒有捷徑,必須發音準確,勤背單字與片語。這是「一步一腳印」的學習歷程,你這次不把單字背下來,下一次就不會認識它。  

中國人學英語特別有天分

 以前,國內的英文教育太注重文法,讓許多年輕人不敢開口。此外,英文的師資也不夠理想,發音不好、文法不通。雖然學生們從小到大讀了很久的英文,卻不能流利地表達。  其實,中國人學英語特別有天分。中國人的發音較其他亞洲人標準,表現比日本人、菲律賓人來得好,講西班牙文也比美國人講得好。  大學聯考,我考上輔仁大學西班牙語系。那時,大多數人都覺得學外文很時髦,殊不知所謂的「外文系」其實是「外國文學系」,只有對「外國文學」有興趣的人才能在此如魚得水。根據我的觀察,許多化學系、法律系、企管系等系學生所學的英文,遠勝過外文系。  所以,我要在此提醒年輕的朋友,「外國語言」和「外國文學」完全是兩回事,在選擇系組時要慎重考慮。英文要講得流利,到補習班可能更有效,而不是進外文系!
 
考取新聞局

 1970年,我大學畢業時是全系第二名,不久考取了新聞局。但是,那是新聞局自行辦理的考試,沒有經過人事行政局,以致後來的任用資格有問題。
 我在新聞局服務十三年,有一半的時間派駐在洛杉磯。離開洛杉磯後,回國當新聞局聯絡室副主任、主任。
 有一次,行政院長孫運璿接見外賓,需要口譯,找我去幫忙。其實,孫院長自己會說英文,但他在會見重要的外賓時,通常會找口譯在旁協助,這樣一來,他可以有緩衝的時間思考、慎答。
 我曾六度到行政院為孫院長擔任口譯。在國際奧運會主席薩瑪南琪、影星伊莉莎白泰勒訪華時,我都曾擔任接待和口譯。  

進修哈佛大學

  我在這段期間,被調到行政院當交際科科長一年。爾後,研考會針對公務人員及大專院校教職員辦理在職進修的計劃,一旦考上了,可以出國進修三年,國內薪水照 領。我很幸運地考上並申請到哈佛大學,可是那時我已有碩士學位,如果攻讀博士,三年可能無法畢業,必須六年才行。然而,我自己又不能負擔剩下三年的學雜費 與生活費。
 我與哈佛的教授商量後,他建議我再讀一個碩士。

要「混」,就「不要到」海外部!

  從哈佛大學研究所畢業後,我回台灣工作。因為沒有公務人員正式的任用資格,在公務機關服務前途有限,因而進入中國廣播公司海外部擔任經理之職。當時中廣有 一千名員工,在內部流傳著一種說法是:要「混」,就到海外部!我在三個月內大力整頓,讓組織變得有效率、有紀律。後來流行的說法變為:要「混」,就「不要 到」海外部!
 之後,我從海外部轉到新聞部擔任經理,卻正逢中廣新聞部最低潮的時候,員工只剩下三十幾人。
 當時,因為多家新電台紛紛成立,致使廣播電台的數目如雨後春筍般的蓬勃發展,為台灣的廣播事業生態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。很多中廣新聞部的同仁被重金挖角。留下來的人士氣低落,整個新聞部也顯得欲振乏力。  我就任新職才二個月,發生了舉世震驚的「天安門事件」,我們在這段期間全力衝刺並招兵買馬,職員擴充到一百零二人,正式建立了「中廣新聞網」。

三台記者的「培訓班」

 「中廣新聞網」因為表現好,慢慢建立了口碑,受到重視,卻也成為三台記者的「培訓班」。現在很多電視台的記者,都是我當年招考進中廣的同仁。   基本上,年輕人若想當專業的新聞人員,就要看他事先的準備工作夠不夠,做事踏不踏實。我感覺年輕人很可愛、很單純,只要你給他一個可以發揮的工作環境,他 會很有成就感。如果他們有更好的工作機會,我不會不讓他走。因為「人往高處爬」,我將心比心,祝福他們得到更高的待遇、有更好的表現。
 其後,我到國民黨文化工作會擔任總幹事。這段期間正是黨內「主流」與「非主流」在角力的時候,我負責新聞發佈,工作很難討好。
 
巧婦難為無米之炊


  接著我又到博新衛視擔任副總經理,那時博新還在籌備中,三年期間換了四個董事長、三個總經理,很多事經常是議而不決、決而不行。當時,國內的東森與和信集 團砸下很多資金,投資系統台,為的是想搶灘頭堡。那時博新有如一頭「睡獅」,動作慢半拍,加上資金籌措很不順利,巧婦難為無米之炊,我也覺得很無奈。眼看 很多商機錯過了,我卻一點兒也使不上力。  工作上,我是個「不甘寂寞」的人,沒事幹,真的很難過!我在博新三年又三個月時,新聞局長蘇起詢問我想不想到廣電基金會工作?我很感謝蘇局長,他的邀約就像是及時雨,我連思考都沒思考,就急忙被救出「火坑」!
 廣電基金會,是為提高我國廣播電視事業水準及發展公共電視而成立。  

事情越多,經費卻越少

 1984年二月,行政院新聞局成立「公共電視製播小組」。85年九月基金正式成立並開始運作。公視成立後,廣電基金會的任務逐漸轉型,而我們製作的電視節目則在三台播出。
 節目種類涵蓋文化民俗、兒童、親子教育....等等,累計已製作一萬多小時的節目。這些節目屢獲國內金鐘、金帶獎及國外紐約影展、加拿大 班夫影展....等等大獎。我們將節目銷售到國內及美、加、日、韓、星、港、馬、大陸等地區播放外,並製成錄影帶及光碟推廣至各社教文化機構,年發行量超過十三萬集。 此外,還辦有人才培訓、舉辦或補助、贊助廣播電視相關活動、研討會,辦理廣播電視各項專案調查研究,編譯並出版廣播電視系列叢書等。  我來了之後,發現事情越做越多,可是經費卻越來越少。
  因為廣電基金會主要靠著三台每年提撥稅後盈餘,加上新聞局的補助運作。在八年前左右的「全盛時期」,每年經費平均約有四億元,其中來自新聞局的約四成三, 來自三台和中廣的約五成七,經費來源以三台為大宗。這些年來衛星電視興起,三台風光不再,政府財力拮据,廣電基金會每年所能獲得的財源遂逐年遞減。經濟不 景氣的時候、三台營收銳減,受此波及,廣電基金會經費也隨之縮水。
 錢,無法掌握。我只能儘量做、儘量表現,讓大家深感這個單位有存在的必要。

廣播面臨到的考驗

 廣播走過將近一個世紀,到今天已面臨到最嚴峻的考驗。這些挑戰不僅是來自其他媒介,同時也來自廣播電台之間的相互競爭。無論是大功率或是中、小功率電台,為了生存,都須不斷地滿足聽眾的需求和適應科技的變化,也就是必須重新檢討、調整經營管理策略及善用新興科技。
  廣電基金會何嘗不是?這幾年來我們開始轉型,免費回饋三台播出的節目越做越少,而著重在廣電人才培訓、充實廣電圖書館、承接舉辦每年的廣播電視金鐘獎業 務、及大型廣電民調等,並主導各廣電媒體入股,結合國內媒體業者共同組成的第一家本土性質的收視率調查公司「廣電人市場研究股份有限公司」,預計從2002年初開始在市場上發表調查資料,提供服務。  收視率調查公司的業務不只是收視率調查,範圍將陸續擴及到商情調查、消費行為調查及社會調查等。相信這個公司的成立,可讓市場產生良性競爭。

吃力不討好的工作

 值得一提的是,在國內辦金鐘獎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,廣電基金不但接辦廣播電視金鐘獎,還創下紀錄,一年辦兩次:三月辦廣播金鐘獎,十月辦電視金鐘獎,別人都認為我「簡直是瘋了,怎麼可能?」我則以為這是一個「值得全力付出的工作」。
 未來,我將朝組織結構縮編、調整,及現有節目合約到期不再續製以為因應;不管來年經費如何,我都會抱著「永續經營」的理念去努力! 

人生如戲

  我是一個受洗卻不太虔誠的基督教徒,我相信「宿命論」,也認為很多事是冥冥中注定的。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劇本,那是生下來的時候已經寫好了,你天天在扮演劇 本裏的角色。如果你的劇本裏沒有某個角色,求也沒用。我覺得「人生如戲」,你只要把角色扮演好,很多機會跟著就來。所謂「一切隨緣,盡其在我」!  我的工作換得很頻繁,每次換工作都在很動盪的時刻,但是我是一個樂觀的人,而且總希望在工作中獲得「成就感」(這是讓你能不能做下去的關鍵)。在遞出名片時,我都會因為自己所屬的單位而覺得很驕傲!


(轉載自網路提供學習英文者參考 )

1 則留言: